药用植物白扁豆锈病
症状
白扁豆锈病主要为害叶片、叶柄、茎及荚。叶片染病初生黄白色至黄褐色小斑点,略凸起,后渐扩大,现黄褐色夏孢子堆,突破表皮散出褐红色粉状物,即夏孢子。深秋,从病斑上长出黑色的冬孢子堆,表皮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冬孢子。严重的致叶片干枯早落,影响产量。
病原
Uromyces appendiculatus(Pers.)Ung. 异名U.phaseoli(Pers.)Wint.称庞顶单胞锈,属担子菌亚门真菌。系单主寄生菌。性孢子器丛生,浅黄色。锈孢子器丛生于叶背,杯状,大小2—3mm,包被白色,边缘破裂外翻,内、外壁上均生细瘤;锈孢子无色,也具小瘤,大小18-36×16-24(μm)。夏孢子堆黄褐色生在叶的两面,直径0.2-0.4mm,四周具残存的破裂表皮;复孢子淡黄褐色,卵形或椭圆形,有稀刺,大小20一30×18人22(μm),芽孔2不明显。冬孢子堆黑褐色,冬孢子褐色,亚球形或广椭圆形,光滑,大小25—35×20一25(μm),柄不脱落,与孢子等长、无色。寄生在扁豆、菜豆、绿豆等植物上。
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
南方该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夏,成为该病初侵染源,一年四季辗转传播蔓延;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,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,产生的锈孢子侵染扁豆并形成疱状夏孢子堆,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,病害得以蔓延扩大,深秋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。北方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,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。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—24℃,10—30℃均可萌发,其中以16—22℃最适。日均温25℃,相对湿度85%潜育期约10天。扁豆进入开花结荚期,气温20℃以上,高湿,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易流行,苗期不发病,秋播扁豆及连作地发病重。南方一些地区春植常较秋植发病重。
防治方法
(1)种植抗病品种。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。(2)春播宜早,必要时可采用育苗移栽避病。(3)清洁田园,加强管理,适当密植。(4)发病初期喷洒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或50%萎锈灵乳油800倍液、50%硫磺悬浮剂300倍液、25%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、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30%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、12.5%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一3000倍液、10%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、80%新万生可湿性粉剂500一600倍液、6%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-1500倍液、40%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,隔15天一次,防治1次或2次。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。